硬核文化節目《我相信》成功破圈 核心媒體紛紛點贊
“傳統文化要實現代際傳承,既要堅定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又應該結合時代精神,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才能讓中華文化的方舟迎向時代變化的沖擊,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8月20日,人民日報app發表評論文章《文化傳承應有時代新思維》,對原創人文書信體節目《我相信》探索文化傳承與創新議題的新思路給與高度評價。文章中特別指出,節目最近兩期內容充分體現了文化傳承的兩個重點:一是深入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向內吃透是創新的基礎;同時,文化也不能一成不變,應積極擁抱時代變化,探索文化向未來發展的新思路。
在節目第三期中,著名京劇演員王珮瑜給出了她對文化傳承的理解:成功不一定完全建立在“新“上面,她以京劇舉例,“對于廣大還不知道京劇美好的觀眾來說,不管是演新編歷史劇,還是演傳統骨子老戲,對你來講都是新戲。因為京劇在你的概念當中是新的。”作為第三期節目的寫信人之一,著名主持人白燕升也非常贊成文化傳承首先要“守土有責”,一要守住文化本體的土;二要守住市場的土。
隨著中國飛速進入信息數字化時代,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平臺都賦予文化創新以全新的想象,文化傳承需要從內容、形式和平臺等多個維度全面理解時代精神,走向年輕世代。這也是《我相信》節目在眾多文化節目中脫穎而出,備受關注的根本原因。
提取書信創新文化符號,整理文化傳承譜系
首先,節目從中國文化中提取書信為信念載體,借落筆為信的鄭重,重新挖掘文化傳承人和推廣人的人生故事,以人與人的共鳴,梳理文化傳承的譜系,為觀眾提供了傳統文化全新的打開方式。
從已經播出的三期節目來看,每期主線嘉賓的開篇自述信、兩位“寫信人”嘉賓的書信,以及主線嘉賓最后的“致信時刻”都成為節目最大的看點。無論是世界冠軍鄧亞萍寫信給老球拍,還是第六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寫信給老北京布鞋,或是著名京劇演員王珮瑜致信給自己的老生角色標志性道具“髯口”,以物寄托信念的自述信件都成為主線嘉賓剖析自己信念緣起與堅守的重要載體。
隨著節目陸續播出,每期節目“寫信人”的書信都成為節目備受期待的點。他們有些是主線嘉賓的同行者,如鄧亞萍的寫信人,同為冠軍的徐夢桃和霹靂舞舞者楊凱;有些是嘉賓的啟發者,如給單霽翔寫信的是新民族音樂發起人阿朵,來自河南的民警、古建筑攝影師蘇唐詩;而王珮瑜的寫信人則邀請了青年偶像INTO1-劉宇和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寫信人與主嘉賓之間的書信共鳴、現場訪談的精彩互動,都讓節目看點迭出,妙趣橫生。其中“鄧亞萍24歲學習ABC”、“阿朵上乘風破浪是為了給團隊發工資”、“劉宇老生扮相”、“王珮瑜劉宇隔空合唱穆桂英掛帥”等等話題屢屢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節目最后的“致信時刻”,是為每位主嘉賓特別準備的信念高光時刻。有些人追溯自己的信念源頭,如鄧亞萍致信給自己的恩師、兵壇傳奇張燮林;有些人寄語文化傳承的未來,如單霽翔邀請年輕人和自己一起文化天空下走向未來,王珮瑜則將信念的火種交給自己創立的京劇教育“小科班”的孩子們。
結構精巧激發精神共鳴,熒幕內外共讀信念人生
《我相信》展示了來自咪咕視頻、東方衛視和南方周末聯合主創的強大故事構建能力。每期以主嘉賓的信念人生為線索,連綿展開四封信,四段故事。嘉賓之間各自獨立,又相互呼應的內在邏輯,也使得書信既是每位嘉賓的個人史書,也成為對主線嘉賓信念感召的致敬之書。
觀眾們還發現,在《我相信》節目中,嘉賓們有時會出現驚人的巧合,如單霽翔和阿朵在用音樂還原文化的創新思維上一拍即可;又如INTO1-劉宇對京劇經典“定軍山”的琢磨,正遇上京劇名角王珮瑜的現場指導……這些嘉賓與自我、與榜樣、與關注他的人之間的聯結,為觀眾清晰地呈現從個人經歷到群體經歷、從群體經歷觸達社會文化脈絡的信念之網,更讓觀眾們直觀而生動地看見“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節目播出后,信念之聲也從熒幕外的廣大觀眾和網友收獲了極大反響。霹靂舞舞者楊凱激動地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同童年偶像鄧亞萍見面的消息,“我的偶像追星成功”的經歷,激勵了更多粉絲,為夢想和信念的堅持叫好。INTO1-劉宇的粉絲更是主動普及京劇文化的歷史、文化、演出、服化道等各種細節,并紛紛表示“感受到了傳統戲曲里無與倫比的美。”
XR技術為信念故事點睛,多維演繹講好信念故事
《我相信》還選擇用視聽語言的升級,來沖擊節目觀眾的感官,不僅精心打造了多景別沉浸式舞臺,更引入XR技術,以虛擬現實的多元技術打造精彩紛呈的視聽體驗,讓書信這一傳統的形式在信息化時代的舞臺上煥發出全新的生機。
為了更好地傳遞書信自帶的時間感和述事氛圍,SMG幻維特地為《我相信》以XR技術打造了一座“信件博物館”,在這個完全由虛擬數字技術搭建的場景里,嘉賓們可以信件定位自己的成長坐標,看見信念的緣起、選擇和堅守。
作為節目整體的點睛之筆,XR技術并不一味炫技,而是選擇以內容巧思結合技術呈現,烘托整體節目氛圍,帶領觀眾更好地走近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每位嘉賓出場時所走的時光長廊,僅僅5-10秒的畫面,就需要對嘉賓有充分的了解,從十幾個G里尋找合適的節目素材。
同時,為滿足年輕人的觀劇喜好,節目組對信中所寫做電影級別的影視化還原,化字為畫,令人看信如觀影,過目難忘。在每次寫信人展信的尾聲,節目特別采取雙聲道交織剪輯,寫信人與讀信人聲線重疊,字字相印,聲聲回響。雙聲道引出“雙箭頭“,寫信嘉賓受邀來到現場,和主線嘉賓共享人生感悟,在節目中達成一趟精神之旅的雙向奔赴。
節目播出后,節目組通過社交平臺釋放出每位嘉賓都的親筆書信,也再次讓社會看見了“手寫書信”的力量。許多觀眾也紛紛在微博評論區分享自己的書信故事,更有許多“互聯網原住民”表示要嘗試寫信。隨著節目陸續播出和影響力繼續深化,書信或將成為年度文化符號,掀起一輪社會新風尚。
“特別喜歡《我相信》中的每次展信人在讀信時的影視演繹,給人一種代入感,就像是隔空對話一樣”,“這么好的節目真希望有更多的人看見啊”,“堅持信念太不容易,看見他們我又有力量了!”截止到目前,《我相信》在文化信念上的挖掘與創新獲得了觀眾的極大肯定,被稱為“寶藏節目”。接下來節目還將陸續展開更多信念議題,也將有更多來自各領域的嘉賓參與到這場以書信為載體的信念接力中來。
8月19日晚上20:30,繼續鎖定咪咕視頻與東方衛視《我相信》一起通過熒幕圍讀人生,閱讀書信見證信念。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