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戲中墻壁重返歷史現場
攝影/郭盈秀 2020年《戲中壁》由差事劇團在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廣場演出攝影/林育全
◎趙志勇
2021年5月,當代世界出版社推出《海上風雷》書系,其中臺灣差事劇團創始人鐘喬的小說《戲中壁》,是這位著名戲劇家、詩人的作品第一次在大陸出版。
《戲中壁》創作于1995年,是鐘喬的小說處女作。小說鉤沉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呈現臺灣日據末期和光復初期進步戲劇家簡國賢創作《壁》的前后始末。在重返臺灣白色恐怖年代悲情歷史的同時,也透露了作者作為一個追求統一的左翼愛國文化人,在解嚴之后所走過的一段心路歷程。
簡國賢與獨幕劇《壁》
在對小說進行討論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臺灣新劇開創者簡國賢其人及其作品《壁》。簡國賢,1917年2月20日出生于臺灣桃園。年輕時赴日本東京大學學哲學,并且在日本筑地小劇場研習戲劇編導。學成歸國后積極參與進步戲劇運動,是臺灣現代戲劇的奠基人。日據末期,簡國賢編寫了一些廣播劇,控訴日本殖民者對臺灣的掠奪壓迫。戰爭爆發后,他編寫了劇本《阿里山》,以對抗日本軍國主義文化組織“皇民奉公會演劇挺身隊”利用戲劇對臺灣人民進行殖民洗腦的行徑。臺灣光復后,國民黨當局欺壓臺灣民眾,把臺灣當作反共內戰基地大肆搶奪人員和物資,接收大員們更是普遍貪污腐敗,導致島內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人民怨聲載道。在這種情況下,簡國賢與臺灣廣播電臺的臺語播音員、著名民間說書人宋非我合作,制作廣播劇節目《土地公游臺灣》,對國民黨的腐敗專制進行諷刺,節目取得巨大反響。
1946年6月9日,簡國賢和宋非我組織的“圣烽演劇會”推出了簡國賢的獨幕劇《壁》。該劇呈現一墻之隔兩戶人家截然不同的處境。奸商錢金利囤積米糧投機倒把大發橫財,家中夜夜笙歌。而隔壁的失業工人許乞食一家卻貧病交加衣食無著。錢金利的欺壓訛詐讓許乞食走投無路,最終毒死母親孩子,自己也飲藥自盡。臨死前,他聽著隔壁的歌舞喧嘩,發出了對社會的哀鳴與控訴。《壁》展現了“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鬼”的沉痛現實,該劇在臺北中山堂連演五天,場場爆滿,觀眾甚至在雨中撐傘排隊等票。然而也因為對社會矛盾的尖銳控訴,該劇被臺北警察當局以“挑動階級斗爭”的罪名禁演,就此塵封。直到1980年代末,劇作家的遺孀簡劉理將她舍命珍藏的劇本公之于世,這部臺灣現代戲劇的開創之作才得以重見天日。
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進步劇運人士遭到搜捕。簡國賢加入臺共并轉入地下工作,在桃園大安溪、三義鄉鯉魚潭等地以燒炭、養鴨、割稻為生,經歷了五年流亡生涯。1953年他在臺中大里鄉被特務抓捕,1954年3月受審并以《懲治叛亂條例》被判處死刑,同年4月10日在臺北馬場町就義。2013年,簡國賢烈士的姓名被鐫刻于北京西山無名英雄廣場。
重返歷史現場
1987年,蔣經國宣布于7月15日解除《臺灣省戒嚴令》。一年后在陳映真主辦的《人間》雜志擔任主編的鐘喬受命前往桃園三夾水,采訪19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經過數年的追問與探究,小說《戲中壁》于1995年問世。
小說讓我們重返了光復之后的臺灣歷史現場。日本殖民統治的傷痕尚未愈合,無辜的臺灣民眾就被國民黨當局脅迫誘騙,淪為內戰的炮灰。各級官員貪污腐敗,而底層民眾則遭遇來自當局和地主的重重壓迫,生活困苦不堪。大陸赴臺的黨國接收大員們花天酒地,而流落來臺的底層外省民眾則淪為省籍沖突的替罪羊,遭遇歧視迫害。在這幅廣闊的社會圖景中,我們看到了疾病纏身的劇作家的身影。他憤于現實不公,卻又痛感自身無力,陷入苦悶和迷茫。在愛人的無私支持和友人的熱忱鼓勵下,奮而以筆為槍,發出對不公現實的抗議和吶喊。“二·二八”白色恐怖統治席卷而來,劇作家不得不潛身流亡,最終挺身就義。
鐘喬的文字是詩意的,同時也是碎片化的。一幅幅速寫般的場景連綴成篇,拼貼出穿越半世紀的歷史迷霧之后重新抵達的現場。國民黨長期的高壓獨裁,讓這段飽含血淚的進步歷史成為不可說之禁忌。小說中那些片段式的場景,似乎印證著作者叩問歷史真相時曾面對的種種裂隙、喑啞和空白。面對失語的歷史,激情成為發起敘事的主要動力。于是我們看到小說中那時而憂傷低沉、時而激昂、時而溫存婉轉的情愫,不僅是劇作家簡國賢面對現實的體驗,亦是詩人鐘喬叩問歷史時的心跡。
對湮沒做詩意的見證
毋庸諱言,作為詩人鐘喬的小說處女作,《戲中壁》藝術上難稱完美。實際上,這部小說并非以革命者簡國賢的人生事跡為藍本的紀實小說,其中人物和情節多有虛構,詩情的想象彌漫字里行間。鐘喬本人回顧舊作,亦直言以如此詩意對一頁壓殺的歷史進行抒情書寫,還遠遠說不上是對整個19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歷史所進行的深入敘事。
即便如此,小說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意義也是不容置疑的。對我個人而言,最有意思的地方有如下幾處。首先,它呈現了日據末光復初臺灣左翼進步文化青年群體的思想意識從無政府主義轉向社會主義的發展和過渡中的一個特定階段,不同觀念之間的交鋒、辯難和彼此扶持、團結令人遐想頗多。其次,小說中提到了大陸地下黨人許老師和進步戲劇人士歐陽予倩及其劇團在臺灣的巡演,他們與簡國賢的交往雖非小說中濃墨重彩鋪敘的情節,卻也寄托了作者對祖國大陸的敬仰和祖國統一的期望。
再次,小說里出現了一位日本進步長者佐藤先生的身影,他是臺灣進步劇運青年的導師。他出生于殖民國,卻選擇與殖民地的子民一同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最終佐藤先生因為宣揚進步思想被日本軍部遣送回國,不得不“在軍國主義的故土流亡”。想一想簡國賢等進步劇運人士都是在日本筑地小劇場受到進步戲劇思想的啟蒙,我們就不能不承認這個形象乃是于史有證。而作者借此所表達的那種左翼國際主義的理想,在國家主義思潮越來越大行其道的當下尤其能給人啟迪。
此外,小說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契訶夫式的憂愁作為一種政治抑郁的表達。臺灣劇評人許仁豪在評論差事劇團演出的《戲中壁》時,曾談到契訶夫的思想如何經由日本筑地小劇場而影響到一代代東亞進步戲劇人士。而鐘喬本人也曾談到自己在冷戰和軍事解嚴的臺灣度過苦悶迷茫的青春時代,并且因這種迷茫而格外鐘情于契訶夫的作品。在《戲中壁》里,契訶夫飽含詩意的句子再一次成為主人公抒發心曲的寄托。半個世紀以來臺灣進步文化青年的心路歷程由此而相遇并重疊。
自1995年小說發表以來,追尋簡國賢以及臺灣19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史成為鐘喬創作和思想的一份重要使命。2020年,同名戲劇《戲中壁》由差事劇團在臺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廣場演出。相比25年前出版的小說,戲劇的主題進一步延伸到當下。鐘喬想要探究的,是被民進黨所操控的所謂“轉型正義”政治論述,如何以美式自由主義的腔調談論民主,而刻意遺忘、抹殺了左翼社會主義者反抗剝削壓迫,爭取解放并為此獻身就義的歷史。
該劇劇本收錄于此次出版的《戲中壁》一書中,有心人自可去比較小說與劇本藝術、思想上的異同。
總之,《戲中壁》鉤沉了一段極其重要卻不為大陸讀者熟知的歷史。鐘喬老師回顧舊作,曾對筆者坦言:“因其抒情的筆觸,美感上固然有之。但從美學上來看,小說情境的沖突、矛盾與人物的深刻化,卻還有待進一步被檢視與批評。”盡管如此,這部作品已對一段被湮沒的歷史做了詩意的見證。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