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拍《1921》取景,還原建黨歷程,導演黃建新竟然做了41次核酸
6月以來,不少廣東人都發朋友圈感嘆,近期做了四五次核酸。
導演黃建新在疫情期間,為了拍獻禮建黨百年的《1921》四處取景,短短1年間竟做了41次核酸。這足以見得導演是個不折不扣的“細節控”。此前,《1921》在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時,不少觀眾就驚呼“細節爆棚”。
《1921》的“摳細節”,體現在電影里的方方面面。
比如,黃建新要求必須還原人物當年的“青春感”。當年僅27、28歲的毛澤東,身材健美,喜歡跑步,平日里和其他年輕人一樣,還要到上海洗衣房里打工掙錢,和現在的“打工人”沒有什么區別。
為了復刻年輕時代的毛澤東,王仁君反反復復細讀了1893年到1922年之間毛澤東的故事。導演還表示,“不要看后面的內容”,拋開演繹偉人的思想包袱,讓王仁君沉浸其中。
進組前,王仁君反復閱讀《毛澤東早期文稿》,還減重、練習湖南口音,力圖“形神兼備”塑造出一個心懷理想但仍在探索救國之路的的熱血青年。2個月的拍攝期間,王仁君每天像毛澤東當年一樣堅持晨跑、夜跑,每天都渾身濕透。
于是,在首映里,觀眾看到了一個身材健碩、目光囧囧的毛澤東。有一組蒙太奇鏡頭,刻畫的是青年毛澤東的跑姿,黃導每次看到監視器里王仁君跑步的鏡頭,都贊不絕口。
黃導對人物細節的考究,也值得肯定。比如,一大代表李達是湖南人,但片中卻特意加上他不能吃辣的細節。這是由于李達長期伏案工作,胃部受到損失所致。小小的細節,雖沒有平鋪直敘地刻畫偉人們的不易,但卻更加生動。
“我希望這些歷史人物可以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覺得自己和歷史人物是有親近感的。”在上影節的采訪中,黃導如是說。
除了造型、人物細節,《1921》的布景也別具一格,力圖還原舊上海的風貌。百年前,“東方巴黎”上海還沒有霓虹燈,劇組把外灘掃描完后,用三維技術還原了當年的氣象。劇組在所有建筑上,逐個安裝了上萬個小燈泡,“制景都累壞了”,黃導笑著說。
據悉,《1921》勘景足跡遍布全國乃至海外。尤其是在上海,工作人員實地測繪了30余處相關歷史舊址,最后用1:1復刻了一大會址、二大會址、《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和博文女校等實景。不少此前從未在大熒幕出現過的20年代建筑,比如“遠東第一吧”之稱的華爾道夫酒店長酒吧,亦首次開放給攝制組。
再比如,影片中有一處戲,拍的是熙熙攘攘的長沙街頭,天空中下著小雨。在布景人員準備完畢并開始拍時,黃導卻突然喊停,原因是他發現魚販子面前的魚“躺平”不動了。在黃導看來,下著雨時,魚攤上的魚應該是活蹦亂跳的,于是工作人員馬上換上鮮活的魚。
《1921》導演黃建新表示:“希望這部電影幫助年輕人回望百年征程、讀懂百年初心。”據了解,該電影將于25日至27日開啟全國超前點映,并于7月1日開啟全國公映。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