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上映接近尾聲 中國排球亟需會“講故事”的人
根據貓眼電影的實時數據,截至11月5日上午9時30分,中國女排題材的電影《奪冠》在上映42天后,票房約為8.23億元人民幣,對比《金剛川》上映14天票房7.78億、《我和我的家鄉》上映36天票房27.14億的成績,略顯尷尬。《奪冠》是否是一部好電影?這個問題了解并看過這部電影的人自然會有自己的答案。但《奪冠》不盡人意的票房表現,也絕不代表中國排球缺乏市場潛力。在中國排球瞄準市場化和職業化改革的當下,中國排球仍舊亟需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看歷史,排球獨撐中國三大球
排球項目在中國體壇的地位非常特殊,中國女排甚至被稱為中國競技體育的一面旗幟。在“三大球”中,中國女排是第一個在世界大賽(1981年女排世界杯)和奧運會(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冠軍的,繼而獲得了世界大賽五連冠,并至今已成就世界大賽“十冠王”成績的球隊,這是“三大球”中其他“兩大球”所難以比肩的。
同時,更由于中國女排在奪冠登頂之路上戰勝的勁敵都是如美國、前蘇聯等“超級大國”和日本、韓國等亞洲“宿敵”,使得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人通過中國女排的屢戰屢勝,而獲得了無以倫比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的莫大信心。所以,中國女排給中國人帶來的,已經遠遠超過了體育本身。中國人對于中國女排的喜愛也始終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進程,成為了一種精神傳承。
但隨著中國在社會經濟、體育各方面的發展日益蓬勃向上,中國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已經在全社會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共識和價值認同。可以說,中國女排所傳承的新時代中國女排精神固然依舊鼓舞人們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斷拼搏奮進,但它也已經越來越多地回歸體育的本質。
看世界,聯賽缺乏成功模板
在國家大力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當下,體育職業化、市場化發展程度越高,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好,對排球項目盡快走向市場并進行職業化改革的要求也就越高。中國排球協會在1996年開始推動排球聯賽的改革、改制。主客場制聯賽的推出、贊助商冠名聯賽等等一系列措施,讓中國排球開始試水職業化、市場化。
中國排球在參與職業化、市場化改革的起步雖然不算晚,但項目特點所帶來的問題,卻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不斷地顯露出來。排球項目從國際上來看,并非純粹意義上的大眾化熱門體育項目。排球項目規則和戰術相對復雜,愛好者上手排球需要經過大量時間的訓練;排球對場地要求較高,這使得看排球和打排球對于普通人而言,“門檻”都顯得略高;同時,排球比賽隔網相對的特點,又使得排球缺乏足球、籃球那樣直觀地令人感到強烈刺激和興奮的身體對抗,也讓排球在與其他對抗類體育項目爭奪球迷的較量中處于下風。
此外,無論國際排聯的比賽還是為排球人津津樂道的意大利排球職業聯賽、土耳其女排職業聯賽等,固然擁有一定的受眾群,但市場熱度和賽事體量其實也遠遠不能和足球、籃球等歷史悠久的成功職業賽事相提并論。可以說,排球項目在國際上并沒有一個真正成功的職業聯賽發展模板。中國排球聯賽的職業化、市場化發展,也必須去尋找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道路,需要“摸著石頭過河”,而很難照搬或復制其他的所謂“成功經驗”。
這些年,中國排球聯賽的熱度往往伴隨著中國女排在國際上取得佳績而呈現不規律的波動。2016年里約奧運會后,中國排協推動新一輪職業化改革,在更名“超級聯賽”之后,曾迎來短暫的熱度。然而,這種熱度也隨著中國排球協會與聯賽商務合作伙伴在2020年宣布“分手”而又一次地出現高度不確定性。
中國排球未來的發展一定需要越來越多的資源介入,僅僅依靠女排在世界大賽中取得佳績來提振民眾和社會資本對于排球的熱度,只能是短暫的而非長遠的。所以,中國排球必須有真正了解、熟悉排球項目發展規律,同時又能夠講故事、會講好故事的人來帶動市場對于排球的熱情。
看男排,還記得“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嗎?
話說回來,排球運動不是只有女排,甚至我們現在顯得過于健忘,忘記了男排也是曾經的世界勁旅,也是中國體育迷眼里的寵兒——“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這響徹中國大地的口號,就是對中國男排最好的褒獎。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1981年3月20日的香港伊麗莎白體育場,這里上演的是中國男排沖擊世界杯門票的關鍵一役,他們和韓國隊爭奪第四屆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的出線權。在0比2落后的情況下中國男排實現了3比2的大逆轉,在這場耗時2小時45分鐘的比賽中最終獲勝,消息傳到北京,北大學生率先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這句口號并迅火遍全國。時至今日,筆者和一些老球迷聊起男排時,他們仍能瞬間背出球隊的首發陣容:“中國隊派出二傳沈富麟和胡進,副攻汪嘉偉和曹平,主攻侯杰和徐真……”
是啊,正是沈富麟、胡進和汪嘉偉等人書寫了中國男排早期的榮光,他們在繼承了傳統快攻打法的基礎上(亞洲的優勢),又創新了“前飛”“背飛”“拉三”“拉四”等快攻戰術,不少戰術打法至今仍是排壇上的常用套路,這使得中國男排在當時的世界排壇打法新穎獨特,兩次獲得了世界杯的第五名(1977年和1981年),一次獲得世錦賽的第七名(1978年)。
盡管未能登上領獎臺,但并不能就此否定中國男排的成績,尤其是汪嘉偉,在1977年男排世界杯上就入選了組委會評出的最佳陣容,他在網前完美展示著中國男排創新的前飛、背飛等戰術,震驚了當時的世界排壇,被譽為“世界排壇第一飛人”。
所以,那個時期,中國男排絕對是世界級的存在,汪嘉偉也絕對是亞洲體育圈屈指可數的偶像級人物。
看未來,期待“汪嘉偉”來激活排壇
說汪嘉偉是偶像級人物并非恭維話,他球打得好,人長得帥,當時有不少球迷為了看他打球專門從世界各地飛到中國內地來為他助威,也有日本女球迷為看他把對界面酒店包下來的傳聞,足見其影響力之大。
除了球場上自身的表現征服了球迷之外,汪嘉偉還在年輕時就體現出了優秀的團體意識和犧牲精神。1983年在未能獲得奧運資格中國男排重建,仍處在當打之年的汪嘉偉未能進入隊員名單,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選擇上學來為自己充電,到日本體育大學就讀;但1986年重新聽到國家隊的召喚時,他又毫不猶豫回國重披戰袍,和隊友一起站在了漢城亞運會的冠軍領獎臺上。
在徹底無法登場比賽后,汪嘉偉又用教練的身份為中國排球事業做著貢獻:1997年年初他回國執教中國男排,幾個月后就率隊亞錦賽上重新奪回了久違15年的冠軍;次年的曼谷亞運會,中國男排再次奪冠,汪嘉偉也成為作為運動員和教練員獲得過亞運會冠軍和亞錦賽冠軍的中國男排第一人。
現在的汪嘉偉在經商,但他并未隔斷和排球的聯系,最近幾年他曾多次為中國女排取得的優異成績發出個人獎勵,2011年女排奪得世界杯第三名他以個人名義獎勵女排200萬,2015年女排重奪世界杯冠軍他更是個人獎勵女排300萬(他還有兩位朋友也分別獎勵女排100萬)。不過,汪嘉偉并非只關注女排,2014年亞洲杯前夕,他為男排開出了400萬的奪冠獎金,可惜男排隊員未能把金牌掛在胸前。“結果亞洲冠軍輸掉了,教練隊員被我臭罵一頓。”汪嘉偉仍舊是那個不服輸的性格。
而從汪嘉偉身上,我們也能看到未來男排出現更多“汪嘉偉式”隊員的可能。
我們欣賞姚明在出任中國籃協主席后中國籃球的一系列變革,也期待未來能有講好中國排球故事的人出現。
答案,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