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電影《家》定檔 6月15日即將上映
5月30日,由中央戲劇學院出品,黃海電影股份、中視國影文化、云南華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國內首部音樂劇電影《家》在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舉辦媒體見面會。導演劉紅梅、副導演李雄輝、作曲戴勁松、編劇陳小玲等電影主創人員、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系優秀畢業生孫紅雷以及應邀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及數十家媒體朋友出席了本次媒體見面會。
圖:中戲首部音樂劇電影《家》媒體試映會在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舉行
從文學到音樂劇:以經典再創經典 用青春致敬青春
《家》是巴金先生著名代表作之一,是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開篇之作。作品主要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沒落,以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和瑞玨、梅芬、鳴鳳等主人公的不同命運為主線,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了新一代青年人反封建和民主意識的覺醒。
作為一部經典文學作品,《家》自問世以來就一直受到中外讀者的廣泛喜愛,在1940年、1941年先后被吳天和曹禺改編為同名話劇,也曾在1941年、1953年和1956年三次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作品登上大銀幕,更在2008年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搬上了電視屏幕。
2018年,在距離原著問世近90年的時間后,以音樂劇電影的形式重新演繹此經典作品,是我國首次嘗試舞臺與實景相結合的一部音樂劇電影,標志著中國音樂劇電影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必將帶給人以嶄新的觀影體驗和愉悅感受。
“以經典再創經典”。《家》作為文學經典的價值和魅力早已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檢驗,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深入人心,此次音樂劇電影的創作,主創團隊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之上,對原小說的情節、場面、人物、話語等進行了裁剪、加工、提煉、重塑,用當代的眼光對經典作品進行一次新的詮釋,為經典找到更恰切、更合理、更有魅力的表達方式。從2011年首次國際大學生戲劇節亮相的中戲濃縮版原創音樂劇《家》到經過六年時間精心打磨呈現出來的音樂劇電影《家》,可以說是在大眾期待和關注中再次實現了突破和進步,也再一次實現了向經典文學作品的致敬。
“用青春致敬青春”。音樂劇電影《家》的演員全部是來自中戲的音樂劇系師生,由中戲音樂劇系2013級學生和老師主演,由2014、2015及2016級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友情出演。他們表演功底扎實,歌、舞技術全面,是兼具高顏值、高品質、年輕化的極佳專業素養的全才演員。
導演劉紅梅:《家》是中國音樂劇電影的民族化探索和嘗試
作為國內首部音樂劇電影的導演,劉紅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之所以要拍音樂劇電影,是因為這類型電影在國內的關注確實相對較少。但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進一步成熟和發展,作為一種重要的風格類型電影,音樂劇電影應該要被更多的觀眾看到,也是滿足大家的多樣化需求。
不同于國外的音樂劇電影,這次拍攝音樂劇電影《家》,是整個主創團隊經過思考之后的慎重選擇,更多的是希望用音樂劇的形式去弘揚我們自己的優秀民族文化,也希望通過對《家》的改編創作,探索原創音樂劇電影的民族化特性。
在媒體見面會上,很多觀眾對于影片當中所呈現出來的音樂和舞蹈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導演劉紅梅介紹,這次在影片創作中,特意去研究了四川當地的民族民間音樂,將當地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音樂融入到電影里,同時也大膽地融入了搖滾音樂元素,將民族風格和時代性相結合。而在舞蹈的部分,則大量吸收了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和中國戲曲等的創作元素,也借鑒了現代舞的創作理念來強化肢體語言的表現。
演員孫紅雷:《家》是一部值得期待和觀賞的好電影
受邀參加此次媒體見面會的著名影視演員、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系表演班的優秀畢業生孫紅雷,在觀看完影片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是95年第一屆中戲表演系音樂劇班的學生,距今已經過去了23年的時間。導演劉紅梅老師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始終堅持音樂劇的創作和探索,始終堅持初心,才有了今天第一部音樂劇電影《家》的呈現。整部影片看下來節奏緊湊,扣人心弦,展現形式清新脫俗,是一部非常值得期待和走進影院觀賞的電影。萬事開頭難,中國音樂劇電影有了《家》這么好的開頭,相信以后還會出產更多的好作品。
孫紅雷還對劇中的青年演員,自己的師弟師妹們表示了衷心的祝賀,稱贊他們在影片中的表演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的表演功底,為日后的表演之路開了好頭,同時他也希望自己以后有機會能夠參演此類型電影,為中國音樂劇電影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據悉,音樂劇電影《家》已定檔于6月15日登陸全國院線。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